浠水民歌
浠水民歌是省级“非遗”。浠水民歌旋律优美动听,富有特色,歌词生活气息浓厚,生动传神。浠水民歌的篇幅以短、中篇为主,长篇叙事民歌较少。描写男女婚姻悲剧的《陆英姐》,长达770行;反映清军同太平军作战时期浠水人民生活状况的《兵荒歌》,也有230行之多。这两首长篇叙事民歌,语言生动朴实,描写生活逼真,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前者可称为浠水的“长恨歌”,后者是研究中国近代革命斗争历史的珍贵资料,均可称为浠水民间艺术瑰宝。革命民歌的数量也不少,流传较广的有《这是新四军》、《劝郎去当兵》、《白军叹苦》、《六连打冲锋》和《妇女放哨》等。
浠水民歌在形式上包括山歌、田歌、小调、小曲、灯歌、劳动号子和风俗歌。民歌的音调是方言语调的延伸,由于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产生了表达不同情绪的民歌,由于时空的不同,产生了不同形式的民歌,如在山野之中产生的民歌称为山歌;在室内和休息时产生的民歌一般称为小调,在节庆日演唱的民歌称为灯歌等。
浠水山歌在民间被称为“三百六十调”,“三百六十调”的叫法覆盖整个鄂东和湖北黄孝及安徽金寨、岳西等部分地区,而中心则在浠、罗、英三县交界处。三百六十调不是指三百六十个曲调,它的意思是指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都有山歌唱。三百六十调的曲调有多种,节奏有快板、慢板、中板之分;节拍以2/4为主,也有散板,还有一种2/4和3/4交替进行的混合节拍。三百六十调的歌词有四句子,五句子,还有一种长短句交叉的被称为“鱼咬尾”的句式,非常独特生动。“三百六十调”无论是形式和内容都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它折射了整个鄂东先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历史风貌。
浠水民歌的小调很丰富,坐唱小调很优美。“团陂街”和“四季相思”是代表作。浠水民歌小调的调式比较全,除徵调式外,还有宫调式、商调式和角调式。这些调式能比较细致的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和风味。
民歌中的灯歌比较有名,传播甚远。其中“扇子花”一曲,五十年代唱进了北京,并被武汉市歌舞团编成舞蹈带到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六个国家访问演出。
浠水民歌是鄂东民歌的一个支系,由于历史以来的战争和外来移民的定居,各种南腔北调与本土音乐交互融合,逐渐沉积下来后,在音乐基调上形成一种介于中国北方阳刚和中国南方阴柔之间的刚柔相济、亦刚亦柔的风格。浠水方言有六个声调,其声母和韵母也比普通话多(据老文化人介绍:1954年全国搞方言调查时,湖北省两个调查点,除了武汉汉话,再就是浠水话),因此在方言基础上形成的浠水民歌也就比较具有独特韵味。而且正因为浠水民间音乐风格的中性色彩,使得她有着更大的音乐包容性,自古至今,在不断兼容并蓄的过程中丰富了自身的内容和形式,从而积累成浩如烟海的浠水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