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哦呵腔
哦呵腔,是鄂东一种古老的地方民歌。2008年,“浠水哦呵腔”被列入黄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是浠水县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农民在劳动中,特别是当阵雨要来临时,为了给抢收鼓劲,就用假声吼出一串串尖音,这就是“打哦呵”。“哦呵山歌”是农民在劳动中的“打哦呵”与本地山歌的结合,农民用“哦呵山歌”唱故事,便形成了具有戏剧性的“哦呵腔”,亦名“蕲水调”(浠水原名蕲水)。因为演唱“哦呵山歌”时的声音和姿态近似鸡鸣,当年苏东坡称之为“如鸡鸣尔”,故“哦呵腔”又称“鸡鸣调”。
浠水哦呵腔田野记录
“哦呵腔”是浠水山歌中比较独特的一个歌种,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创造了一种真假声相结合的混声发声方法。这种方法能突破各地方言语调和音域的限制,从而形成充满激情的戏曲“板腔体”音乐。
后来历史上“哦呵腔”流传八省,对形成东路子花鼓、荆州花鼓戏、楚剧、郧阳八岔、襄阳桃腔、皖南淘腔、以至陕西、江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小剧种的形成起了催生或丰富的作用。
过去,哦呵腔并没有曲谱,全凭代代口传身授,浠水籍资深地方戏曲音乐作曲家、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吴世华利用专业优势,第一次对它进行记谱,实现了纸质化。他还通过改革唱腔,解决了高腔配弦乐的难题,做到了弦乐、唢呐、打击乐同时并用,大大丰富了韵味。他尝试用“哦呵腔”移植现代京剧样板戏《平原作战》、《沙家浜》等曲目,并编著出版了浠水民歌类书籍《浠水哦呵腔唱功艺术》、《春风吹来百花开》等,新创作《十把扇子》、《县委书记下乡来》、《浠河美》等30余首歌曲,深受浠水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