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杂技
浠水杂技最早始于明代,到清代末期由一对夫妻组建的杂耍班最有影响。当时,杂技艺人生活艰辛,但仍保持和发展了杂技技艺。其“蹬技”和“古彩戏法”都有较大的创新,“耍坛子”、“剑、丹、丸、豆”系列幻术,都达到较高水平。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杂耍班一度凋零,但民间仍不乏杂耍艺人以艺糊口度日。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发扬、传承地方杂技艺术,浠水县收留了部分安徽“皖北工友马戏团”成员,于1954年成立浠水杂技团。从此,浠水杂耍正式称为浠水杂技。浠水杂技团成立之初,先后收留了安徽、湖南、河北等七八个省的江湖杂耍艺人。通过半个多世纪本地与外地杂技技艺碰撞、融合,渐渐形成自己的杂技特色。
浠水杂技创始人胡子胜(后右二)师徒合影
浠水杂技最显著的特点是重视腰腿顶功,险中求稳,动中求静,软硬功夫相辅相成;大量运用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为道具,富于生活气息。其传承节目有“转碟”、“钻火圈”、“蹬坛子”、“钻桶”、“车技”、“顶技”、“椅子顶”等;现代节目则有“秋千顶技”、“软钢丝”、“溜冰”、“晃梯顶技”、“滑技”系列、“空中体操”、“滚杯”等。
顶技
爬杆
人梯
钻地圈
由于浠水杂技处在南来北往的民间艺术交汇地,其地域的复杂性,使浠水杂技在传承自己的艺术同时,不断地吸收和融合外来的杂耍艺术,从而形成现在的既有北方的刚劲又有南方的柔美,实现刚柔相济的独有艺术特色。
浠水杂技先后在全国十三个省市进行过巡演。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湖北电视台分别作过数次相关的报道,播放过浠水杂技团的演出盛况。不仅如此,浠水杂技还多次到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西班牙、韩国及港澳等10个国家和地区访演,演出1000余场。与此同时,浠水杂技于1999年、2002年、2003年应泰国金世界国际娱乐有限公司的邀请三次赴泰演出,足迹遍布泰国76个府,观众达130万人次。泰国《星日报》、《亚洲时报》、《中原日报》、《泰国英文报》、泰国电视台及各地电视台都纷纷作了报道。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大使傅学章曾对浠水杂技团演出人员说:“看了你们的演出非常高兴,你们精湛的演艺赢得了泰国人民阵阵掌声,为中国争了光。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湖北的骄傲。”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浠水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