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
- 秀美浠水
- 人文历史
-
探索“非遗+”,湖北浠水如何实现“1+1﹥2”?
探索“非遗+”,湖北浠水如何实现“1+1﹥2”?
探索“非遗+”,湖北浠水如何实现“1+1﹥2”?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现着独有的特色并广泛分布。目前,浠水县有6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3项列为市级保护项目和211项县级保护项目。浠水杂技、绿杨桥封缸酒、糖小浠古法红糖制作技艺、浠水民歌、庞安时伤寒疗法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为人知。为了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生机,浠水县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因时而变、随事而制,不断探索“非遗”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新路径。“好甜呀,和小时候的味道一样。”6月19日,游客方女士在花涧谷红糖工坊品尝了古法熬制的红糖水后赞不绝口。花涧谷坐落于浠水县翟铺村,是集甘蔗种植、古法红糖制作、餐饮与民宿、研学教育等产业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每逢小雪节气,甘蔗成熟的甜蜜香气飘荡在花涧谷甘蔗种植园中。走进制糖车间,只见白气氤氲、糖香四溢,在阵阵木榨声响中,一根根饱含蜜汁的黄金水果甘蔗通过牛拉木辘榨汁过滤,顷刻吐出已被榨干的片片蔗渣,工人随即取走甘蔗汁倒入铁锅熬制。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就有种植加工甘蔗的记载。而《天工开物》中更详细记录了古代的甘蔗榨汁技术,每逢甘蔗丰收时,将采摘、清洗好的甘蔗依次放入“糖车”的木辘空隙中,再通过农夫牵牛行走发力,带动“糖车”木辘挤压甘蔗榨汁,榨出的汁水最后流入带滤网的木盆中,如此反复压榨三次,便得到了纯净、润甜的甘蔗汁。这种甘蔗压榨法也被后人称之为“牛拉木辘或石辘”。2018年,花涧谷负责人唐来根传承非遗蔗糖制作工艺,从甘蔗种植到蔗糖熬制遵循古法,推出首款古法红糖,产品亮相黄冈大别山地标优品展,同年花涧谷入选浠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保护基地。从一根甘蔗做起,花涧谷构建了从甘蔗种植到红糖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浠水甜蜜产业”。2021年,唐来根规划了100亩“甘蔗农场”,从云南引进黄金水果甘蔗,遵循绿色种植、无添加非遗古法蔗糖制作工艺,并自创注册“糖小浠”品牌,推出便捷条状速溶装“原汁蔗糖”、黄金水果鲜食甘蔗、鲜榨甘蔗汁、牛皮纸装原汁蔗糖。2022年,“糖小浠”升级推出“红枣红糖茶”与“玫瑰双糖茶”,开启抖音直播、线上线下售卖模式。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唐来根还顺势推出“甘蔗文化节”“开糖节”“风车节”“啤酒电音节”“浪漫花海节”等多项主题活动,配套打造出游、玩、购于一体的田园一站式休闲服务,构建起花晨月夕美学营地、尚浠塘院原乡民宿、田园记餐厅、草坪营地,增设滑草、游船、骑马、无动力乐园等游乐项目,景区自试营业以来总计接待游客52万余人次,创收近800万元,带动周边50多户村民就业。文化赋能“甘蔗红糖产业”。2021年11月,花涧谷红糖工坊对外开放,遵循“由蔗到糖、传而习之”的经营理念,工坊分为红糖文化体验区、蔗糖非遗壁画长廊、古法蔗糖制作与包装区、古法蔗糖品鉴区、“糖小浠”品牌售卖中心五大区域,是集甘蔗红糖产业发展、红糖非遗文化展示与传播、古法蔗糖制作、研学教育、游览观光与产品售卖的综合性互动空间。2022年,花涧谷启动第二期项目建设,唐来根打算在甘蔗红糖产业的基础上,结合周边裤子塘、月池湾两个自然湾,打造“农旅+文旅”产业,将甘蔗种植、古法红糖加工与销售同研学科普、田园观光、康养民宿等多元业态融合,建设“绿色生产、宜居生活、美好生态”的旅游休闲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这里,浠水民俗风情、非遗、历史人文、农产品融为一体,一幅象征着浠水精神图腾的浠川百里胜景图正徐徐展开。行至浠水县清泉镇,沿街可见多家绿杨桥封缸酒的醒目招牌,在地标优品馆和商超亦有绿杨桥封缸酒的销售专柜。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曾数度游历浠水,一日,苏东坡与庞安时在凤栖山下清泉寺旁一家酒馆饮酒后,酒醉下马在绿杨桥上卧宿一晚。清晨醒来即兴写下“我醉欲眠芳草,解鞍欹枕绿杨桥”的佳句被千古传诵。此后,后人将此酒以“绿杨桥”封缸酒命名传承至今。浠水县兰溪镇上游五里的溪潭坳河滨峭壁石下,有一石穴大如米瓮,深约三尺。穴中涌着泉水,甘冽芳香,这就是闻名天下的第三泉。浠水是传统农业大县,土壤中富含有机物质和多种微量矿物质,当地人种植一种糯米称“三粒寸”。该米洁白如玉、光洁透亮,三粒米达一寸长。1952年,国营浠水天宝酒厂成立,开启糯米封缸酒规模化生产的历程。浸米、蒸米、淋饭、拌曲……6月20日,浠水新天宝酒业有限公司的酿酒坊,酒香清新、米香浓郁,封缸酒酿酒师曾辉正在酿酒。“不只是原料的采用,古法酿造的每一步都是有讲究的。比如,湿度、温度、发酵的控制,凭自身的经验和感觉来把控。”曾辉介绍,刚酿出的酒呈乳白色,封缸存放半年后,酒色渐变成琥珀色,封缸酒口感甘甜醇厚,酒中富含21种氨基酸,营养成分十分丰富。以匠心酿酒,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新天宝酒业有限公司与兰溪镇、清泉镇专业粮食种植农场、种植农户签订糯米定向种植合作协议,采用企业统购统收的模式,使“三粒寸”糯米种植面积达1500亩,带动4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5000余元。近年来,绿杨桥封缸酒分别荣获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省优质产品奖,2015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8年被认定为“黄冈老字号”和“黄冈地标优品”,2022年被湖北省商务厅认定为“湖北老字号”产品,2022年,被列入浠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0多年来,浠水新天宝酒业有限公司在生产经营中始终融入东坡文化,讲好苏东坡与浠水的故事,传承古法酿制绿杨桥封缸酒的品牌。去年9月25日,浠水新天宝酒业有限公司被命名为“东坡文化传承基地”,2023年元月,公司开始筹备装修东坡书院。公司副总经理王泽鹍表示将扩大中国地标优品糯米封缸酒的影响,继续传承弘扬好东坡文化。3月20日、21日,山东省会大剧院,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现场。浠水杂技团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县级杂技团,创作演出的节目《双人吊子》惊艳亮相并荣获全国优秀节目展演奖。3月25日,浠水杂技《双人吊子》亮相第十四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荣获武汉国际杂技节最高奖。如今,历经近70年风雨沧桑的浠水杂技正在大放异彩。“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浠水杂技团的辉煌年代。”浠水杂技团团长周敏说,高峰期团里有100多人,“卖门票用麻袋装钱”。浠水县杂技团创建于1954年,是湖北唯一一家县级专业表演团体,曾多次到泰国、美国等10多个国家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演出。2009年,浠水杂技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世纪80年代,各地县级杂技团纷纷被撤销,浠水杂技团一度没有演出机会、没有训练场地、人才流失严重。周敏回忆,同批33名学员,最后只剩下5人。2012年12月18日,中国杂协名誉主席夏菊花到浠水调研,和时任县领导商量如何保护这一难得的非遗历史文化名片,重拾浠水杂技辉煌。坐落于浠水县北城的“大菠萝”建筑,正是当年动议修建的浠水县杂技馆。2014年1月,杂技馆破土动工,2018年5月竣工,杂技馆可容纳千余观众,内设训练厅等功能用房,是全国唯一的县级单体建筑杂技馆。由此,浠水杂技团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文艺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浠水杂技团自2013年开始,开展杂技下乡演出,每年组织演出150场,积极开拓演出市场,将杂技表演送到基层群众面前,去浠水杂技馆看节目,已成为浠水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2017年,浠水县杂技团招收30名学员,委托黄冈艺校定向培养,这批学员不仅为杂技团注入新鲜血液,也将成为浠水杂技新一代的传承人。在一代又一代浠水杂技人的共同努力下,古老的技艺在历史的尘埃中重放光芒。2022年11月16日,浠水杂技非遗馆正式落成,设计有浠水杂技历史沿革、非遗传承、对外交流、领导关怀、荣誉展示和杂技道具、杂技工艺、杂技文化八个板块,向人们娓娓讲述浠水杂技的发展历程及文化内涵,展示古老技艺的活态传承。今年3月28日,黄冈市杂技团揭牌仪式在浠水县杂技馆举行,浠水县杂技团这家有着近70年历史的县级杂技团正式升格为黄冈市级杂技团。“五一”假期,浠水杂技团邀请江西省杂技团驻场演出,来自武汉都市圈的5000多名游客,既饱览大别山美景,又欣赏了杂技视觉盛宴,杂技馆连演5天场场爆满,火爆“出圈”。今年,浠水杂技团历经3个月精心筹备了2023东坡庙会浠水杂技(马戏)艺术节将于7月1日隆重上演,由浠水杂技团领衔主演,聘请国内知名新疆杂技团、安徽马戏团、春晚魔术师加盟本次艺术节,艺术节将持续演出46天。把文化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做实“文化+旅游”,不断拓展文旅产业发展空间,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质量。浠水正积极推进浠水杂技文化主题公园项目,谋划建设华中(浠水)马戏城招商引资项目,着力打造华中杂技旅游演艺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