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浠水农村伢“玩泥巴”玩出文艺范!

浠水农村伢“玩泥巴”玩出文艺范!


图片

4月7日,“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全省第三届民间工艺技能大赛在湖北省荆州市举办,来自全省17个地市州的222名优秀民间技艺传人,在“漆艺、刺绣、烙画、陶艺、泥塑、根雕、木雕、草竹编”八个项目上同台献艺竞技。我市非遗“浠水泥塑”第三代传承人朱一林现场创作《达摩》脱颖而出,荣获泥塑组金奖。

“浠水泥塑”是黄冈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被列入黄冈市级非遗项目。朱一林曾获得首届“浠水名匠”荣誉称号,2021年入选黄冈市文旅产业创新创业人才。他将黄冈文化融入作品,创作的《人民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的沉思》《北宋医王庞安时与苏东坡的茶话》《“梦飞天”群雕(双子吊、顶碗等)》等深受好评。

图片


朱一林在创作雕塑《革命先辈张体学林少南》

做泥塑文化的守护者


一捏、一揉、一刮,屏气凝神,用刻刀灵巧地点、刻、刮、压,片刻之后,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泥塑在朱一林手指间跃然而出。

“我从16岁起就跟着外公学习雕塑,因为是纯手工打造,所以每一件雕塑都是孤品,没有雷同。”朱一林出身雕塑世家,外公叶宏贵是浠水县兰溪镇最有名望的佛像雕塑匠人,有着几代人的技术传承。朱一林从小就住在外公的雕塑厂,耳濡目染接受传统佛像艺术雕塑熏陶,1989年中学毕业后成为外公的关门弟子,开始了他雕塑的人生之路。

图片

朱一林杂技雕塑系列作品《双人吊子》


朱一林从事雕塑创作30余年,尤其擅长塑造人物形象。他也是一位民间手艺人,在传承家族技术基础上,弘扬中华匠人精神,不断学习,精进前行,创立了“益林精雕”创作团队,创作了很多深受欢迎的人物雕塑形象。同时,也传承了工匠精神和传统艺术,让中华传统工匠精神和艺术瑰宝在历史长河中得以熠熠生辉。

朱一林在工作之余,经常学习传统雕塑和现代雕塑,研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艺术。通过学习,他认识到雕塑艺术的精深,深感需要提升的地方太多。1991年9月,他到湖北美术学院进修。在湖北美院学习期间,面对同学之间的年龄和基础理论的差距,朱一林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他惜时如金,加倍努力,从基础的素描、人体学、人物雕塑学起;课堂上认真做笔记,不懂就问;课余时间,去图书馆看书或去户外写生。经过三年努力,朱一林顺利完成学业,不仅雕塑理论得到了质的提升,而且对雕塑技艺的传承更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雕塑艺术饱含着很深厚的传统文化和艺术,需要深刻的思考和体悟。为此,朱一林遍访福建、浙江的民间知名雕塑艺术家。有时候,为了学习某项特色的雕塑技术,一住就是半年。他还多次去敦煌、龙门石窟考察学习,每次回来都会有新的收获。有一次,在敦煌,他全神贯注地研读“飞天”壁画,那逼真的彩绘、动静相宜地舞袖、传神的微笑,吸引着他不自觉地跨过护栏,走入其中,后经工作人员提示,他才如梦初醒。

2012年,朱一林创办湖北益林精雕有限公司,招收了一批有专业技艺和热爱雕塑的年轻人,常年邀请美院教授现场制作和指导,让“浠水泥塑”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同时,他的女儿和儿子也从小受到熏陶,热爱并学习泥塑。

图片

朱一林杂技雕塑系列作品《顶碗》


做黄冈文化的传播者


“塑造好一个形象,不仅要从外形上刻画,还要塑造人物的精神。”朱一林介绍,每一件作品都是神形兼备的结合。

当接到为湖北省原省长张体学和夫人林少南两位革命先辈塑像的任务后,朱一林不仅翻看了大量史料,并多次前往黄冈革命烈士陵园,了解两位革命先辈的故事,捕捉他们的形象细节,还来到他们曾经驻扎过的浠水县丁司垱镇孟家冲村,在实地采风中感受他们的精神风貌。

历时6个多月,雕塑作品《革命先辈张体学林少南》近3米高,身姿挺拔,目光坚定,注视远方,表现出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朱一林说,希望通过艺术手法表达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和怀念,也希望大家在看到这件雕塑作品的时候,能够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记忆。

“杂技艺术是动与静的结合,这种静态的形体美与空间演绎的动态美达到艺术表演的震撼效果,在雕塑作品中想要还原‘动静结合’的形体美感,最重要的在于对杂技表演者‘形神’的刻画。”朱一林在创作杂技雕塑系列作品之前,用手机录下杂技表演视频,循环观看,反复琢磨。

图片

朱一林杂技雕塑系列作品《单手掐脖顶》


“太震撼了!看见泥塑作品仿佛置身于表演之中,观看了一场美轮美奂的杂技艺术。”在浠水杂技非遗馆,一名观众看到朱一林为浠水杂技创作的系列雕塑作品时,不由发出惊叹。作品不仅表现人体动态的准确性、骨骼肌肉结构的写实性,还极力刻画出表演者的神采、神韵,整体呈现出杂技艺术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铭记地方文化脉络,让杂技艺术之花绽放。朱一林率领的益林精雕团队为浠水县杂技馆创作杂技项目系列雕塑作品,用泥塑来表现出杂技艺术的视觉震撼力。浠水杂技非遗馆设计有浠水杂技历史沿革、非遗传承、对外交流、领导关怀、荣誉展示和杂技道具、杂技工艺、杂技文化八个板块。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和整理具有代表性的浠水杂技相关物件共计430件。

“以传统泥塑手工艺的力量来展现浠水杂技的艺术魅力,擦亮省级非遗文化名片,争创中国杂技之乡。”浠水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王峰介绍,近年来,浠水县将传统文化与旅游市场相结合,以“一城、一镇、一乡”产业布局为主线,打造红色旅游文化胜地,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着力培养一批“浠水泥塑”非遗传承人,发展农旅产业一体化,使流传数千年的“浠水泥塑”融入现代旅游产业,让“浠水泥塑”这块招牌做得愈发响亮,成为浠水县亮丽的文化名片。

“我们将致力于研发文创产品,带动家乡发展,带动村民再就业,建设美好家园。”朱一林对未来充满期待。

(记者 吴娅婷 通讯员 张金阶 陈小雪 朱享)

图片

朱一林在指导儿子朱奥创作



×
Slide 1
Slide 2
Slide 3